概述

解释癫痫

专科医生 Lily Wong-Kisiel 医学博士讲解癫痫基础知识。

妙佑医疗国际介绍癫痫

Lily Wong-Kisiel,医学博士,妙佑医疗国际的小儿神经科医生:

大家好,我叫 Lily Wong-Kisiel,是妙佑医疗国际的一名小儿神经科医生。在本视频中,我们将介绍癫痫的基础知识。什么是癫痫?谁会患上这种疾病?它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情况如何?无论您是为自己还是亲朋好友寻求治疗,我们都能够为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首先,癫痫很常见。美国约有 300 万人患有癫痫症,这是仅次于偏头痛、卒中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第四大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也称为癫痫发作,就像脑内形成了电风暴一样。由于大脑控制着如此多的活动,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错。您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行为、感知,有时甚至会丧失意识。癫痫发作有多种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局灶性癫痫发作,即癫痫发作从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开始;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即癫痫发作一开始便累及大脑所有区域。我们不要被关于癫痫的错误信息误导。如果您遇到有人癫痫发作,请不要向患者口中塞任何东西。因为癫痫发作时他们并不会吞下自己的舌头。也不要按住患者。别担心,癫痫不是传染病,所以您不会被感染。

谁会患上这种疾病?

虽然儿童或老年人更容易患癫痫,但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病。老年人被诊断为癫痫时,有时是其他神经系统问题引起,如卒中或脑肿瘤。其他病因可能与遗传异常、既往脑部感染、产前损伤或发育障碍有关。但大约一半的癫痫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

有哪些症状?

癫痫发生在大脑中,故癫痫发作会影响由大脑控制的任何过程。因此,症状可能各有不同。许多癫痫患者每次的发作都属于同一种类型。但有些患者有多种发作类型。那么,如何识别癫痫发作呢?留意暂时性的意识混乱、目光呆滞、不受控制的抽搐、意识丧失、恐惧、焦虑或记忆错乱等症状。

让我们再来谈谈癫痫发作的两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癫痫发作。局灶性癫痫发作有两种形式:未丧失意识或意识受损。在仍然有意识的情况下,您可能会出现情绪变化或者嗅觉、听觉或味觉改变。您可能还会头晕、刺痛或眼前闪光。您也可能会感觉手臂或腿等身体部位不自主抽搐。当您意识丧失或改变时,可能昏倒,也可能凝视某个空间,无法做出正常反应。在这种形式的癫痫发作中,您可能会做出搓手、咀嚼、吞咽或绕圈行走等动作。由于这些症状与偏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精神疾病重叠,因此需要通过检查来诊断。全身性癫痫发作,即累及大脑所有区域的癫痫发作,有多种发作形式。失神发作的特征是心不在焉地凝视某个空间。也可能出现眨眼和咂嘴。强直发作会导致背部、手臂和腿部僵硬。失张力发作与强直发作相反,会导致肌肉失控。肌肉变得松弛,而非僵硬。阵挛发作通常影响颈部、面部和手臂,表现为反复抽搐动作。与阵挛发作相似,肌阵挛发作表现为手臂突然短暂抽搐。最后是强直阵挛性发作。顾名思义,这种发作涉及强直和阵挛两种症状。身体僵硬和颤抖、膀胱失控或咬舌也可能发生。了解您的癫痫发作类型是治疗的关键。

如何诊断?

有时即使发生了单次癫痫发作,也不能确诊为癫痫。无论如何,如果您有类似首次癫痫发作的症状,请就医。医生可能会评估您的运动能力、心理功能等方面,以做出诊断并确定您是否患有癫痫。医生还可能要求进行额外的诊断性检查。具体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血液检查、脑电图、CT 扫描、脑成像,有时还包括神经心理学检测。因为人脑如同复杂的机器,神经科医生、癫痫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放射科医生、心理健康专家和其他专业人员需要携手合作,以便精准地为您提供所需的护理。

如何治疗?

要实现最佳护理,首先需要有准确的诊断。现有的癫痫治疗药物非常有效。超过一半的病例在首次用药后没有再发作。而当药物无法再完全阻止癫痫发作时,我们还有其他的癫痫新疗法,包括手术和脑刺激。综合性 4 级癫痫治疗中心可以帮助您找到管理相关护理的最佳方式。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记录详细的癫痫发作日志很重要。每次癫痫发作时,记下发作时间、类型和持续时间,记下任何异常情况,例如漏服药物、睡眠剥夺、压力增大、月经或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其他事件。

接下来怎么办?

尽管我们有时也无法确认人们患上癫痫的原因,但正在进行的研究能让我们继续积累知识并改进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越好,患者越幸福快乐。如欲了解更多关于癫痫的信息,请观看我们的其他相关视频或访问 mayoclinic.org。祝您健康!

癫痫也称为癫痫病,是一种导致反复癫痫发作的脑部疾病。癫痫分为多种类型。有些患者的病因可以确定。有些患者则病因不明。

癫痫很常见。据癫痫基金会估计,每 26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这种障碍。任何性别、种族、民族背景和年龄的人都可能受到癫痫影响。

癫痫发作症状差异很大。有些患者可能会在癫痫发作期间失去知觉,有些则不会。一些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时会呆呆地盯几秒钟。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反复抽动手臂或腿,这种动作称为惊厥或痉挛。

单次癫痫发作并不意味着患有癫痫。如果您发生过至少两次非诱发性的癫痫发作,且两次发作之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则诊断为癫痫。非诱发性的癫痫发作没有明确的病因。

对于大多数癫痫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有时也可以是手术)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有些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对于其他患者,癫痫发作最终会消失。一些患有癫痫的儿童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

症状

癫痫发作的症状因癫痫发作的类型而有所不同。由于癫痫由大脑特定活动引起,癫痫发作可能累及大脑中的任何过程。癫痫发作的症状可能包括:

  • 暂时性意识混乱。
  • 眼神呆滞。
  • 肌肉僵硬。
  • 四肢不受控制的抽搐。
  • 失去意识或知觉。
  • 有诸如恐惧、焦虑或记忆错乱的精神症状。

有时,癫痫患者的行为可能会改变。他们还可能出现精神病的症状。

大多数癫痫患者通常每次出现相同的发作类型。不同的发作中症状通常相似。

癫痫发作的警示信号

有些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在其癫痫发作即将开始前会经历警示信号。这些警示信号称为“先兆”,可能包括胃部异样感,或者可能包括恐惧之类的情绪。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幻觉。先兆也可能表现在味觉或嗅觉方面,甚至可能表现在视觉方面,例如看到稳定或闪烁的灯光、某种颜色或形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头晕和失去平衡。有些人则可能会看到不存在之物,称为幻觉。

按照引起癫痫发作的脑活动开始的方式和部位,癫痫发作被分为局灶性和全身性。

当癫痫发作似乎是由于大脑某个区域的活动引起时,称为局灶性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分为两类:

  • 无意识丧失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曾被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会导致意识丧失。它们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改变或头脑中事物外观、气味、感觉、味道或声音的改变。有些患者会出现记忆幻觉。这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还可能导致身体某个部位(例如手臂或腿部)出现不自觉抽搐,以及自发的感觉症状(例如刺痛、头晕和闪光)。
  • 伴有意识受损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曾被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涉及意识或认知的改变或丧失。这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可能看起来像在做梦。在意识受损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凝视某一空间,不能对周围环境作出正常反应。他们也可能会进行重复性动作,例如搓手、咀嚼、吞咽或绕圈行走。

局灶性癫痫发作的症状可能会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混淆,例如偏头痛、发作性睡病或心理疾病。为了区分癫痫和其他疾病,需要进行彻底的检查和检测。

局灶性癫痫发作的类型包括:

  • 额叶癫痫。额叶癫痫始于大脑的额叶部位。额叶是控制运动的大脑部位。额叶癫痫会导致患者将头部和眼睛转向一侧。别人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不会回应,并且可能会尖叫或大笑。他们可能会伸出一只手臂并弯曲另一只手臂。他们也可能会做出重复性动作,例如摇晃或踩自行车的动作。
  • 颞叶癫痫。颞叶癫痫始于称为“颞叶”的大脑部位。颞叶负责处理情绪,并在短期记忆中发挥作用。发生此类癫痫发作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先兆。先兆可能包括突然出现的情绪(如恐惧或喜悦)、突然出现的味觉或嗅觉、似曾相识感或胃部的上涌感。癫痫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凝视某一空间、咂嘴、反复吞咽或咀嚼,或者手指动作异常。
  • 枕叶癫痫。此类癫痫发作始于称为“枕叶”的大脑部位。枕叶会影响视力和人们的视物方式。此类癫痫发作患者可能会产生幻觉,或者可能会在癫痫发作期间失去部分或全部视力。此类癫痫发作也可能导致眨眼或使眼睛发出动作。

全身性发作

累及大脑所有区域的癫痫发作称为全身性发作。全身性癫痫发作包括:

  • 失神发作。失神发作以前称为癫痫小发作,通常出现于儿童。症状包括凝视半空,伴或不伴细微的身体动作。动作可能包括眨眼或咂嘴,仅持续 5-10 秒。这些癫痫发作可能会集中发生,非常频繁(每天 100 次),并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
  • 强直发作。强直发作会导致肌肉僵硬,并可能影响意识。这些癫痫发作通常会影响背部、手臂和腿部的肌肉,并可能导致您跌倒在地。
  • 失张力发作。失张力发作也称为跌倒发作,会导致肌肉失控。由于这最常影响腿部,因此常常会导致突然虚脱或跌倒。
  • 阵挛发作。阵挛发作与反复或有节律的肌肉抽搐运动有关。这些癫痫发作通常影响颈部、面部和手臂。
  • 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通常表现为突然短暂抽搐,一般影响上身、手臂和腿部。
  • 强直阵挛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前称为癫痫大发作,是癫痫发作中最显著的类型,可导致突然意识丧失、身体僵硬、抽搐和颤抖,有时还会导致膀胱失控或咬舌。

何时就诊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立即就医:

  • 癫痫发作持续五分钟以上。
  • 癫痫发作停止后呼吸或意识未恢复。
  • 紧接着出现第二次癫痫发作。
  • 出现高热。
  • 您处于孕期。
  • 您有糖尿病。
  • 您在癫痫发作期间受伤。
  • 即使一直在服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您仍可能时常出现癫痫发作。

如果您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请就医。

病因

约有一半的癫痫患者找不到病因。而在另一半患者中,该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

  • 遗传影响。某些类型的癫痫会在家族中遗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基因影响。研究人员已经将某些类型的癫痫与特定基因联系在一起。但部分患者的癫痫虽然与基因有关,但不具有遗传性。孩子可能出现并非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因只是导致癫痫的病因之一。某些基因可能会使人对引发癫痫发作的环境条件更加敏感。

  • 头部创伤。交通事故或其他创伤性损伤所致的头部创伤可导致癫痫。
  • 脑部因素。癫痫可由脑肿瘤导致。另一方面,癫痫也可能由脑部血管形成的方式引起。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畸形等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而卒中是 35 岁以上成人患癫痫的主要病因。
  • 感染。脑膜炎、HIV、病毒性脑炎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癫痫。
  • 出生前受伤。在出生前,胎儿对脑损伤很敏感,脑损伤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母体感染、营养不良或缺氧。这种脑损伤可导致癫痫或脑瘫。
  • 发育障碍。癫痫有时会伴随发育障碍发生。与其他人相比,自闭症患者更易患癫痫。研究还发现,癫痫患者更易出现其他发育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同时出现这两种状况可能与癫痫和发育障碍的共享致病基因有关。

风险因素

可能会增加癫痫患病风险的一些因素有:

  • 年龄。癫痫发作最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 家族病史。如果您有癫痫家族史,则您患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 头部受伤。头部受伤是某些癫痫发作的原因。您可以在开车时系好安全带,或在骑自行车、滑雪、骑摩托车或从事其他容易造成头部受伤的活动时佩戴好安全帽,以降低头部受伤的风险。
  • 卒中和其他血管疾病。卒中和其他血管疾病可造成脑损伤。脑损伤可能引起癫痫发作和癫痫。您可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包括限制饮酒、避免吸烟、饮食健康以及定期运动等。
  • 痴呆症。痴呆症会增加老年人患癫痫的风险。
  • 脑部感染。脑膜炎等感染会导致脑或脊髓发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 童年时期癫痫发作。童年时期出现高烧症状有时会与癫痫发作有关。因高烧引起癫痫发作的儿童通常不会发展为癫痫病。如果儿童长期出现与发热相关的癫痫发作、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有癫痫家族病史,则癫痫患病风险会增加。

并发症

在某些时候,癫痫发作可能让您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境地。

  • 跌倒。如果癫痫发作期间跌倒,可能伤及头部或造成骨折。
  • 溺水。如果您患有癫痫,由于在水中时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性,您在游泳或洗澡时溺水的概率是其他人群的 13 至 19 倍。
  • 交通事故。如果在您驾车或操作其他设备时,因癫痫发作导致失去意识或失去控制可能非常危险。

    许多州都有与驾驶员控制癫痫发作的能力有关的驾照限制。这些州对司机在获准开车前的无癫痫发作最短时限进行了规定,具体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 睡眠问题。癫痫患者也往往有睡眠问题,例如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也就是失眠。
  • 妊娠并发症。怀孕期间癫痫发作会使母亲和胎儿处于危险之中,并且某些抗癫痫药物会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如果您患有癫痫并正在考虑怀孕,在计划怀孕时应寻求医疗帮助。

    大多数癫痫女性患者可以怀孕并生下健康的宝宝。在整个怀孕期间,医生需要对您仔细监测,并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您要与医疗护理团队一起计划您的怀孕,这一点非常重要。

  • 记忆力问题。某些类型的癫痫患者有记忆问题。

情绪健康问题

癫痫患者更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应对病情本身以及药物副作用所致。但即使是控制良好的癫痫患者也面临较高风险。可能影响癫痫患者的情绪健康问题包括:

  • 抑郁症。
  • 焦虑症。
  • 自杀想法和行为。

其他危及生命的癫痫并发症并不常见,但可能会发生,包括:

  • 癫痫持续状态。如果处于持续癫痫发作状态超过 5 分钟或者如果癫痫发作频繁复发,两次发作之间未完全恢复意识,则会发生这种医疗状况。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永久性脑损伤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 癫痫不明原因猝死(SUDEP)。癫痫患者还有较小的意外猝死风险。原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由心脏或呼吸问题引起。

    出现频繁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的患者或者药物无法控制惊厥发作的患者发生 SUDEP 的风险可能较高。总体而言,约 1% 的癫痫患者死于 SUDEP。这在治疗无效的严重癫痫患者中最常见。

在 Mayo Clinic 治疗

April 28, 2023
  1. The epilepsies and seizures: Hope through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Patient-Caregiver-Education/Hope-Through-Research/Epilepsies-and-Seizures-Hope-Through. Accessed Jan. 27, 2023.
  2. Schachter S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irst seizure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3, 2021.
  3. Get seizure smar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features/getseizuresmart/index.html. Accessed June 3, 2021.
  4. Jankovic J, et al. Epilepsies. In: Bradley and Daroff's Neur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8th ed. Elsevier; 2022.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Jan. 27, 2023.
  5. Wilfong A. Seizures and epilepsy in children: Classification, et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an. 30, 2023.
  6. Simon RP, et al. Seizures & syncope. In: Clinical Neurology. 10th ed. McGraw Hill; 2018. https://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 Accessed June 3, 2021.
  7. Ferri FF. Seizures, 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In: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21.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June 3, 2021.
  8. Schachter SC.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epilepsy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an. 30, 2023.
  9. Who gets epilepsy? Epilepsy Foundation. http://www.epilepsy.com/learn/epilepsy-101/who-gets-epilepsy. Accessed Jan. 25, 2023.
  10. Schachter SC.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epilepsy.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3, 2021.
  11. Neurological diagnostic tests and procedures fact sheet.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Patient-Caregiver-Education/Fact-Sheets/Neurological-Diagnostic-Tests-and-Procedures-Fact. Accessed June 4, 2021.
  12. Haider HA, et al. Neuro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seizures and epilepsy.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4, 2021.
  13. Karceski S. Initial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4, 2021.
  14. Wilfong A. Seizures and epilepsy in children: Initial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4, 2021.
  15. Crepeau AZ, et al. Management of adult onset seizure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7; doi:10.1016/j.mayocp.2016.11.013.
  16. Lyons MK. Deep brain stimulation: Current and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1; doi:10.4065/mcp.2011.0045.
  17. Schachter SC. Comorbidities and complications of epilepsy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4, 2021.
  18. Englot DJ, et al. Seizure outcomes in nonresective epilepsy surgery: An update. 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 doi:10.1007/s10143-016-0725-8.
  19. External 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 Epilepsy Foundation. http://www.epilepsy.com/learn/treating-seizures-and-epilepsy/devices/external-trigeminal-nerve-stimulation. Accessed June 4, 2021.
  20. Riggin EA Allscripts EPSi. Mayo Clinic, Rochester, Minn. Jan. 22, 2020.
  21. Fisher RS, et al. Ope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eizure types by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Position paper of the ILAE Commission for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Epilepsia. 2017; doi:10.1111/epi.13670.
  22. Lundstrom BN, et al. Chronic subthreshold cortical stimulation: A therapeutic and potentially restorative therapy for focal epilepsy.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2017; doi:10.1080/14737175.2017.1331129.
  23. Van Gompel JJ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Rochester, Minn. May 30, 2018.
  24. Moeller J, et al. Video and ambulatory EEG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of seizures and epilepsy.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ne 4, 2021.
  25. Burkholder DB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July 20, 2021.
  26. Labiner DM, et al. Essential services,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in specialized epilepsy centers — Revised 2010 guidelines. Epilepsia. 2010; doi:10.1111/j.1528-1167.2010.02648.x.
  27. Find an epilepsy ce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pilepsy Centers. https://www.naec-epilepsy.org/about-epilepsy-centers/find-an-epilepsy-center/. Accessed June 4, 2021.
  28. Nair DR, et al. Nine-year prospec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rain-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 for focal epilepsy. Neurology. 2020; doi:10.1212/WNL.0000000000010154.
  29. Monteith S,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for temporal lobe epilepsy: A laboratory feasibility stud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6; doi:10.3171/2015.10.JNS1542.
  30. Fregni F, et a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 Annals of Neurology. 2006; doi:10.1002/ana.20950.
  31.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epilepsy.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epilepsy/about/faq.htm. Accessed Jan. 25, 2023.
  32. Benbadis SR. Focal epilepsy: Caus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an. 27, 2023.
  33. Genetic causes of epilepsy. Epilepsy Foundation. https://www.epilepsy.com/causes/genetic. Accessed, Jan. 30, 2023.
  34. Park AM. Epilepsy overview and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eizures and epilepsies. Continuum. 2019; doi:10.1212/CON.0000000000000707.
  35. Imdad K, et al. The metabolic role of ketogenic diets in treating epilepsy. Nutrients. 2022; doi:10.3390/nu14235074.
  36. Hirota T,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eview. JAMA. 2023; doi:10.1001/jama.2022.23661.
  37. Chow J, et al. Dissec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comorbid epilepsy phenotype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Genome Medicine. 2019; doi:10.1186/s13073-019-0678-y.
  38. Behind the Seizure program. Invitae. https://www.invitae.com/en/sponsored-testing/behind-the-seizure. Accessed March 10, 2023.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