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肌病是一种心脏肌肉疾病,会让心脏难以向全身泵送血液。心肌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用药、外科手术植入装置、心脏手术,或在严重情况下需要心脏移植,具体取决于所患心肌病的类型以及严重程度。

症状

心肌病早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体征或症状。但体征和症状通常会随病情的进展而出现,包括:

  • 活动或休息时呼吸困难
  • 腿部、踝部和足部肿胀
  • 腹部因积液而肿胀
  • 躺下时咳嗽
  • 难以平躺入睡
  • 疲劳
  • 心跳加速、剧烈或颤动
  • 胸部不适或压迫感
  • 头晕、头重脚轻和昏厥

如果不进行治疗,体征和症状往往会加重。有些人病情恶化很快,而另一些人的病情可能在长期内都不会恶化。

何时就诊

如果您出现一项或多项与心肌病相关的体征或症状,请前往医务人员处就诊。如果您呼吸困难、昏厥或胸部疼痛持续几分钟以上,请拨打 911 或当地急救电话。

某些类型的心肌病可以在家族中相传(遗传)。如果您有这种状况,医务人员可能会建议您的家人接受检查。

病因

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但是,有些人的心肌病源于另一种状况(获得性)或遗传自父母(遗传性)。

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状况或行为包括:

  • 长期高血压
  • 心脏病发作造成的心脏组织损害
  • 长期心率加快
  • 心脏瓣膜问题
  • 2019 冠状病毒病 (COVID-19) 感染
  • 某些感染,特别是引起心脏发炎的感染
  • 代谢障碍,例如肥胖症、甲状腺疾病或糖尿病
  • 饮食中缺乏必需维生素或矿物质,例如硫胺素(维生素 B-1)
  • 妊娠并发症
  • 心肌中铁累积(血色素沉着症)
  • 结节病,即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心脏和肺部)长出炎性细胞组成的微小肿块(肉芽肿)
  • 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
  • 结缔组织病
  • 多年过度饮酒
  • 使用可卡因、安非他命或合成类固醇
  • 使用一些化疗药物和放射疗法治疗癌症

心肌病的类型包括:

  • 扩张型心肌病。在这类心肌病中,心脏主泵室(左心室)会增大(扩张),且无法有效地将血液送出心脏。

    尽管此类型心肌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最常见于中年人,且更容易影响男性。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病发作。但心肌病也可能是由基因变异所引起。

  •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会导致心肌异常增厚,从而使心脏更难正常工作。肥厚型心肌病主要影响心脏主泵室(左心室)的肌肉。

    所有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肥厚型心肌病,但若在儿童时期患病,病情往往会更严重。这类心肌病的大多数患者都有此病的家族史。肥厚型心肌病与一些基因变异有关。

  • 收缩型心肌病。这类心肌病会导致心肌变得僵硬,缺少弹性,因此不能扩张,且会在两次心跳期间发生心肌充血。所有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这种最不常见的心肌病,但这类心肌病最常见于老年人。

    限制型心肌病的病因可能无法确定(特发性),也可能由身体其他部位会影响心脏的疾病引起,例如淀粉样变。

  •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在这种罕见型心肌病中,右下心腔(右心室)中的肌肉被疤痕组织取代,这可能导致心律问题。这种病通常是由基因变异所引起。
  • 未定型心肌病。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均属于此类别。

风险因素

很多因素会增加您患心肌病的风险,包括:

  • 心肌病、心力衰竭和心搏骤停家族史
  • 长期高血压
  • 影响心脏的疾病,包括既往的心脏病发作、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感染(缺血性心肌病)
  • 肥胖症,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 长期酗酒
  • 非法药物使用,例如可卡因、苯丙胺和合成代谢类固醇
  • 治疗癌症的特定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

许多疾病也会增加您患心肌病的风险,包括:

  • 糖尿病
  • 甲状腺疾病
  • 体内储存的铁含量过高(血色素沉着症)
  • 淀粉样变性
  • 结节病
  • 结缔组织病

并发症

心肌病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包括:

  • 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如果心力衰竭不加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 血凝块。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心脏中可能形成血凝块。血凝块如果进入血流,可能会阻碍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等其他器官。
  • 心脏瓣膜问题。由于心肌病导致心脏扩大,因此心脏瓣膜可能无法正常闭合。这会导致血液在瓣膜里回流。
  • 心搏骤停和猝死。心肌病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昏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心脏停止有效跳动,还可能导致猝死。

预防

在许多情况下,心肌病是无法预防的。如果您有该疾病的家族史,请告知您的医务人员。

您可以采取以下有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降低患心肌病和其他类型心脏病的风险:

  • 避免使用酒精或可卡因
  • 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
  • 饮食健康
  • 定期锻炼。
  • 保证睡眠充足
  • 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