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婴儿或幼儿无法与父母或照料者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孩子对舒适、情感和培育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与他人建立起包含爱和关心的稳定依恋关系,就可能发展为反应性依恋障碍。

借助适当的治疗,有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儿童可能会与照料者和其他人形成更稳定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适合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包括学习如何创造稳定的培育环境以及提供积极的儿童和照料者互动。父母或照料者的咨询和教育可能会带来帮助。


症状

反应性依恋障碍通常始于婴儿期。关于幼儿期以外反应性依恋障碍体征和症状的研究很少,目前尚不确定 5 岁以上儿童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

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

  • 原因不明的退缩、恐惧、忧伤或烦躁
  • 显得悲伤而无精打采
  • 不寻求安慰或对给予的安慰无反应
  • 不会微笑
  • 密切观察他人但不参与社交互动
  • 被抱起不会主动投入怀抱
  • 对玩躲猫猫或其他互动游戏不感兴趣
  • 行为问题
  • 不寻求支持或协助

何时就诊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任何相关体征且持续存在,请考虑接受评估。某些体征可能出现在没有反应性依恋障碍或有其他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身上。有时,幼儿可能出现一些短暂的体征和症状,但通常持续时间短、症状轻,或者不会导致发育问题。请务必让儿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评估,这些医生可确定这些行为是否表示有更严重的问题。


病因

要获得安全感和建立信任感,婴幼儿需要稳定且充满关爱的环境。照料者必须持续满足婴幼儿的基本情感和身体需求。例如,婴儿啼哭时,在满足其进食或换尿布需要的同时要伴有共同的情感交流,可能包括眼神交流、微笑和爱抚。

如果照料者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者回应冷漠,孩子就不会期望得到照料或安慰,或者不会对照料者形成稳定的依恋。

目前尚不清楚为何有些婴儿和儿童会患上反应性依恋障碍,而有些则不会。关于反应性依恋障碍及其原因存在多种理论,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深入理解和改进诊疗方案。


风险因素

若有严重的社会和情感忽视或缺乏发展稳定依恋的机会,发生反应性依恋障碍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

  • 住在儿童福利院或其他机构
  • 频繁更换寄养家庭或照料者
  • 父母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犯罪行为或影响其养育的药物滥用行为
  • 因反复家外安置、住院或主要照料者去世而与父母或其他照料者长期分离

然而,大多数被严重忽视的儿童不会产生反应性依恋障碍。


并发症

如果不进行适当治疗,反应性依恋障碍可能持续数年并可能导致终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包括人际关系、社交互动、身心健康、行为、智力发展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还需开展更多研究,以确定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的问题是否与童年早期的反应性依恋障碍有关。


预防

虽然还不确定反应性依恋障碍是否可以预防,但是可能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其进展的风险。婴幼儿需要一个稳定、关爱的环境,必须始终如一地满足他们的基本情感和身体需求。以下育儿建议可能会有帮助。

  • 通过多花时间和孩子玩耍、交谈以及眼神交流,积极与其互动
  • 学会解读宝宝的暗示,比如不同类型的哭声,这样您就能快速有效地满足其需求。
  • 与您的孩子进行温暖、有助于成长的互动,例如在喂食、洗澡或换尿布期间。
  • 通过触摸、面部表情以及语调对孩子的感受作出言语和非言语回应
  • 如果您缺乏与婴儿或孩子的互动经验或技能,请参加课程或从事与孩子相处的志愿者活动。这将帮助您学习如何以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与其互动。

Dec 28, 2022

  1.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I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https://dsm.psychiatryonline.org. Accessed July 28, 2021.
  2. Facts for families: Attachment disorders.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https://www.aacap.org/AACAP/Families_and_Youth/Facts_for_Families/FFF-Guide/Attachment-Disorders-085.aspx. Accessed July 28, 2021.
  3. Zeanah CH,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and 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16; doi:10.1016/j.jaac.2016.08.004.
  4. Hornor G. Attachment disorders.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019; doi:10.1016/j.pedhc.2019.04.017.
  5. Zimmermann P, et al. Recent contributions for understanding inhibited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2019; doi:10.1080/14616734.2018.1499207.
  6. Vega H,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Nursing. 2019; doi:10.1097/01.NURSE.0000554615.92598.b2.
  7. Dickerson Mayes S, et al. Reactive attachment/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s: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nd comorbid disorder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7; doi:10.1016/j.ridd.2017.02.012.
  8. Coercive interventions for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https://www.aacap.org/aacap/Policy_Statements/2003/Coercive_Interventions_for_Reactive_Attachment_Disorder.aspx. Accessed July 28, 2021.
  9. Sawchuk, CN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Sept. 2, 2021.

CON-XXXXXXXX

一份馈赠,无穷力量——今天就来伸出援手!

您的捐赠可以抵税。请您慷慨解囊,和我们一起进行尖端研究和医护,共同推动医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