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耳鸣是指单耳或双耳内出现嗡嗡声或其他噪音。耳鸣患者听到的噪音并非外界声音引起,且其他人通常听不见。耳鸣是一种常见问题,受累人群约占总人口的 15% 至 20%,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耳鸣通常由某种基础疾病引起,如年龄相关性听力减退、耳朵损伤或循环系统疾病。对于许多人来说,可通过治疗基础疾病缓解耳鸣症状,也可通过其他减少或掩盖噪声的治疗,使耳鸣变得不那么明显。

症状

耳鸣最常见的描述是,即使没有外界声音,耳朵里也有响铃声。不过,耳鸣还会引起耳朵里其他类型的幻听噪音,包括:

  • 嗡嗡声
  • 咆哮声
  • 滴答声
  • 嘶嘶声
  • 哼哼声

大多数耳鸣患者都是主观性耳鸣,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耳鸣。耳鸣噪音的音高可能会有所不同(从低吼到高声尖叫),且可能有一只或两只耳朵听到噪音。在某些情况下,耳鸣噪音可能大到让您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听到外界声音。耳鸣可能始终存在,也可能时有时无。

在极少数情况下,耳鸣可表现为有节律的搏动或嘶嘶声,常随着心跳发生。这称为搏动性耳鸣。如果您患有搏动性耳鸣,医生在检查时也许能听到您的耳鸣(客观性耳鸣)。

何时就诊

对于有些人来说,耳鸣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困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耳鸣会扰乱其日常生活。如果您遭受耳鸣困扰,请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与医生约诊:

  • 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后出现耳鸣,且耳鸣在一周内没有好转。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 耳鸣伴有听力减退或头晕。
  • 耳鸣引起焦虑症或抑郁症。

妙佑医疗国际一分钟:是耳鸣导致的耳内嗡嗡声吗?

大约五分之一的人主观感受过耳内有噪音或嗡嗡声。这称为耳鸣。

Gayla Poling 医生说,耳鸣带给我们的主观感受有很多种。“那些有耳鸣症状的人当中百分之九十有听力减退现象。”听力减退可能与年龄有关,或者由于一次巨响导致的,或者因为生活环境始终很嘈杂。Poling 医生说,内耳中的细毛可能起一定作用。

“内耳中这些微小的毛细胞是相当脆弱的结构。这就是噪音接触导致实质性损伤的部分。”

Poling 医生说,存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耳鸣治愈方法,但我们有专业的对症治疗和管理方案。

“比如,很简单地,像戴助听器就能治疗听力减退。”其他方案包括使用发声器或在夜间使用风扇。

“还有一种方法称为‘耳鸣再训练疗法。’”还有很多的耳朵级屏蔽装置能让您一整天都能听到声音,从而能更好地分散注意力。”

如果耳中嗡嗡声困扰您,请先联系您的医生就诊,并接受听力测试。

妙佑医疗国际新闻网 Ian Roth 报道。

病因

许多健康状况可引起或加重耳鸣。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找到确切病因。

耳鸣的常见原因

很多人出现耳鸣都是由以下一种状况引起的:

  • 听力减退。内耳(耳蜗)中有微小纤细的毛细胞,当耳朵接收声波时,这些细胞会移动,进而触发从耳到脑的神经(听觉神经)上的电信号。然后,大脑将这些信号解读为声音。

    随着年龄增长或经常暴露在响亮的声音中,内耳中的听毛会弯曲或折断,可能向大脑“泄漏”随机的电脉冲,从而导致耳鸣。

  • 耳部感染或耳道堵塞。液体(耳部感染)、耳垢、污垢或其他异物积聚可能会导致耳道堵塞。堵塞可能改变耳内压力,导致耳鸣。
  • 头部或颈部损伤。头部或颈部创伤可能影响内耳、听觉神经,或与听力有关的脑功能。此类损伤通常只会导致一只耳朵耳鸣。
  • 药物。很多药物可引起或加重耳鸣。一般来说,这些药物的剂量越高,导致的耳鸣越严重。当您停用这些药物时,耳鸣通常会消失。

    已知会导致耳鸣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以及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水丸(利尿剂)、抗疟疾药和抗抑郁药。

其他耳鸣原因

导致耳鸣的不太常见的原因包括其他耳疾、慢性健康状况,以及累及耳朵神经或大脑听力中心的损伤或状况。

  • 梅尼埃病。耳鸣可能是梅尼埃病的早期征兆,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疾病,可能是由异常的内耳液体压力引起。
  • 咽鼓管功能障碍。在这种状况中,耳朵内中耳和上咽喉的连接管始终保持扩张,这可能会引起耳朵饱胀感。
  • 耳骨变化。中耳骨骼僵硬(耳硬化症)可能会影响听力并引起耳鸣。这种状况是由异常骨骼生长引起,往往在家族中遗传。
  • 内耳肌痉挛。内耳肌肉紧张(痉挛)可能会导致耳鸣、听力减退和耳朵饱胀感。这种状况有时病因不明,但也可由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引起。
  • 颞下颌关节(TMJ)紊乱。TMJ(头两侧耳前的关节,即下颚骨与颅骨的连接处)问题可能会导致耳鸣。
  • 听神经瘤或其他头颈部肿瘤。听神经瘤是一种非癌性(良性)肿瘤,发生在大脑和内耳之间控制平衡和听力的颅神经上。其他头颈部肿瘤或脑肿瘤也可能会引起耳鸣。
  • 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管扭曲或畸形等影响血管的疾病会增加血液流经静脉和动脉的冲力。这些血流变化可引起耳鸣或加重耳鸣。
  • 其他慢性状况。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偏头痛、贫血等状况,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和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与耳鸣有关。

风险因素

任何人都可能患耳鸣,但是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患耳鸣的风险:

  • 暴露于巨大噪声。重型设备、链锯和枪支等发出的巨大噪声是噪声相关听力减退的常见来源。长时间大声播放便携式音乐设备(例如 MP3 播放器)也可能会引起噪声相关听力减退。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例如工厂和建筑工人、音乐家和军人)尤其容易发生耳鸣。
  •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中的功能神经纤维数量会减少,从而可能导致通常与耳鸣有关的听力问题。
  • 性别。男性更容易患耳鸣。
  • 抽烟和饮酒。抽烟者患耳鸣的风险更高。饮酒也会增加患耳鸣的风险。
  • 特定健康问题。肥胖症、心血管问题、高血压,以及关节炎或头部受伤史都会增加患耳鸣的风险。

并发症

耳鸣的影响因人而异。耳鸣可能会严重影响某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出现耳鸣,您可能还会经历:

  • 疲劳
  • 压力
  • 睡眠问题
  • 注意力不集中
  • 记忆问题
  • 抑郁
  • 焦虑症和易激惹
  • 头痛
  • 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

治疗这些相关病症可能不会直接影响耳鸣,但能让您感觉更好。

预防

在许多情况下,耳鸣无法避免。但是,一些预防措施有助于预防某些特定类型的耳鸣。

  • 使用听力保护装置。长期暴露于巨大声响会导致耳朵神经受损,造成听力减退和耳鸣。尽量缩短身处有巨大声响的环境中的时间。如果无法避免巨大声响,请使用护耳用具来帮助保护听力。如果您使用链锯、是一位音乐家、在使用高分贝机械的行业工作或使用枪械(尤其是手枪或霰弹枪),请始终佩戴耳罩式听力保护装置。
  • 调低音量。在无护耳措施的情况下,长期处于扩音音乐环境中,或戴着耳机听音量极高的音乐,会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
  • 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运动、正确饮食和采取保持血管健康的其他措施有助于预防与肥胖症和血管疾病相关的耳鸣。
  • 限制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量。这些物质,尤其是在过量摄入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血流并引起耳鸣。

Nov. 30, 2022
  1. AskMayoExpert. Non-pulsatile tinnitus. Mayo Clinic; 2019.
  2. Kellerman RD, et al. Tinnitus. In: Conn's Current Therapy 2021.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2, 2020.
  3. Tunkel DE,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innitu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4; doi:10.1177/0194599814545325.
  4. Flint PW, et al., eds.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 In: Cummings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7th ed.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2, 2020.
  5. Baguley D, et al. Tinnitus. The Lancet. 2013; doi:10.1016/S0140-6736(13)60142-7.
  6. Tinnitus.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https://www.nidcd.nih.gov/health/tinnitus. Accessed Dec. 22, 2020.
  7. Dinces EA. Etiology and diagnosis of tinnitu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2, 2020.
  8. Dinces EA. Treatment of tinnitu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2, 2020.
  9. AskMayoExpert. Pulsatile tinnitus. Mayo Clinic; 2019.
  10. Causes. American Tinnitus Association. https://www.ata.org/understanding-facts/causes. Accessed Dec. 22, 2020.